Hi~,欢迎来到迁安信息港
移动端

信息港APP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H5

WAP端

信息港APP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H5

WAP端

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菩萨心肠的王君花开了家养老院

原创 · 编辑:迁安信息港 2012-05-12 09:31:05

阅读:534

 

  她开了7年个体养老院,没挣到钱却欠下30多万元外债她本来是院长,每天却要自己给老人们理发洗脚接屎端尿她与老人们非亲非故,却曾为30人养老送终,对100多人进行了临终关怀

  菩萨心肠的王君花开了家养老院

  5月8日不到6时,藁城市南孟村南孟养老院院长王君花就早早起床了,患有滑膜炎的

  双腿疼得厉害,她一瘸一拐走进厨房,削土豆皮、洗白菜、煮粉条……当天南孟村过庙会,老人们

  中午要吃大锅菜,全院160多口子人,光准备食材就是一项“大工程”。“院长呢?”“我一夜没睡好,你给我揉揉!”“闺女,今天还发那10元过庙零花钱不?”老人们起得早,有的坐在门口哼着京剧,有的背着双手在院里溜达,想起啥就喊一声“院长”、“闺女”。

  王君花创建的南孟养老院已经7岁了,如今住着70多位孤寡老人、14名弃婴,几名流浪人员和低保户,入住人员多达147人。这本是个个体养老院,7年来“老板”王君花不仅没有赚到钱,反倒欠下了30多万元债务,她却说,“能为大伙儿办点事,心里高兴。”

  孝老爱幼的好儿媳

  1980年,21岁的王君花嫁到了南孟村,成了郑家的大儿媳。当时公公已去世,婆婆有糖尿病,丈夫的妹妹和3个弟弟年纪尚小,初为人妇的王君花毅然接过了照顾全家的重担。

  1988年,久患糖尿病的婆婆摔断了左腿,形成糖尿病综合征,瘫痪在床,大小便都不能自理。此时的王君花大儿子7岁,小儿子刚学会走路。为照顾婆婆,王君花让丈夫带着孩子睡在隔壁,自己搬到了婆婆的屋里。婆婆是个干净人,现在小便失常、频频腹泻,王君花缝制了十几条小被褥,脏了就换洗。

  王君花开着家小理发馆,白天她要伺候老人,照顾两个孩子,还要打理理发馆。婆婆常常是白天迷糊瞌睡,晚上清醒,劳累一天的王君花半夜还要起来为婆婆接屎端尿。婆婆病了十几年,王君花伺候了十几年,直到婆婆去世。说起王君花,远近乡邻都赞不绝口。

  王君花孝老,也爱幼。刚结婚时,丈夫的大弟弟17岁,小弟弟才10岁。“长嫂如母”,王君花给弟弟妹妹们洗衣、做饭,事无巨细操持得井井有条。现在弟弟妹妹们相继结婚成家,也有了自己的事业,都感激这个嫂子,妯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和睦,郑家是有名的“五好文明家庭”。

  不精明的生意人

  王君花从1983年便开始经营理发店,她是个生意人,却不大“精明”,从没把钱看得太重,每年“六一”都会免费为村里的孩子们理发。

  1993年,王君花在石家庄取得了按摩资格证书,回村开了家按摩诊所。孤寡老人郑凤水患上了偏瘫,生活无法自理,王君花亲自将老人接到诊所住下,3个月按摩理疗,老人逐渐有所好转,不仅恢复了行走,还能下地干点轻营生。

  按摩诊所开了段时间,王君花接触的孤寡老人越多,越觉得养老院的必要。开养老院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家人一致反对,家里不缺吃不缺喝,干这个明显是“揽罪受”。王君花却认真筹办起来:没场地,就找了一个旧院落;没钱雇人,便自己既当厨师又当保姆,所有活计一肩挑。2005年,王君花的南孟养老院正式开张了,最早入住了3位老人。“菩萨心肠的王君花开了养老院。”王君花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,短短4个月就发展到了19人。要求入住的人越来越多,小院无法满足需求,只好迁建新址。家里人也转变了态度,二弟为她贷款10多万元、三弟四弟给了5万元,乡亲们帮忙筹了5.5万元,王君花还申请贷款30多万元。“跟着王君花不会遭罪,”这是孤寡老人们的一致想法。南孟镇、梅花镇、岗上镇、邱头镇……甚至邻县的老人也愿意来这里养老。7年来养老院先后接收过700多人。

  弃婴和孤寡老人政府每月会给支付一些生活费,但王君花要求高,养老院吃的都是按中医理论,食材要五色,味道要五味。收入往往不够开销,会计找王君花“诉苦”,每月都得赔一两千元钱。为节约开支,也为了让老人们吃好,王君花将养老院的空地改成菜园子,种起了豆角、黑豆、白菜、洋姜。蔬菜用粪肥,真正绿色无公害。王君花还买来猪仔养起了猪,后来又承包了18亩地种起粮食,尽可能自给自足。

  一间特殊的育婴室

  王君花的养老院有种安逸、舒服的气质。5月9日11时,记者走进养老院时,有位中年妇女和一位中年男子穿得干干净净,正安静地坐着看园子里的豆苗。“王君花在吗?”记者连问几声,两人没回答。“在左边的屋里呢。”一间屋子门口坐着一位老人,笑眯眯地说。老人说,这两个人是流浪人员,精神有点异常。“找君花啊?我给你去找。”一位阿姨热情地招呼了一声。她是养老院14名员工中的一员。养老院的员工们每月的工资都在1000元左右,尽管钱不多,但和王君花一样,大家更看重的是这份“善事”。

  院子左侧有个圆形拱门,里面还有个小院,晾晒着许多尿垫。走进屋里,犹如走进了一间育婴室,几张小床上躺着8个婴儿。王君花和员工王翠英抱抱这个拍拍那个,正忙得不亦乐乎。这些孩子都是弃婴,最小的刚三四个月,最大的4岁。地上小床里一个小胖墩哭得最厉害,王君花说这个孩子今年两岁,不久前刚做完唇腭裂第二次修补手术。

  这些孩子都有些残疾,或唇腭裂,或先天性脊椎裂,或先天性耳聋,有的孩子智力有点障碍。靠近门口的一张小床上有个很瘦弱的婴儿。王君花说,这个孩子的妈妈是名智障流浪女,临产时被人送到养老院,养老院每天给她做营养餐,生产那天“120”救护车还没到,孩子就已顺利降生了。孩子先天营养不良,全靠大家用奶粉一勺一勺喂养。

  王君花说,每当发现弃婴,派出所或民政部门无法安置,就会送到她这儿。7年间,养老院共接收过20多名弃婴,其中几个因病重离开了人世。“只要这些孩子健康地活着,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。”王君花说,如果没人收养,她会把这些孩子一直养下去,等到了入学年龄,相信政府会想办法让孩子们能有学上。

  “院长就是我的亲人”

  “院长呢?院长,你想死我了!”一位白发老人拉过王君花耳语几句。“行,一会儿我去找你啊!”听了王君花的话,老人眉开眼笑。原来,这是位孤寡老人,神智有点糊涂了,昨晚梦到几个小孩,梦里还丢了钱包,说要让王君花给“破破”,王君花就安慰了她几句。“我不缺钱,孩子们都很孝顺,我们也有退休金,来这儿既能帮助别人,还能和老伴、老婆婆在一起。”63岁的员工王翠英,老伴王贵义是藁城市科委的退休职工,几年前因为脑血栓行动不便,慕名来到养老院。“我早就想夸夸君花这个好人,自己想写稿手又不听使唤。”王贵义说,王君花是真正的热心肠,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,不是亲女胜似亲女”。院里有不少瘫痪老人,王君花会按摩,一有时间就给按摩,洗脚、洗澡、剪指甲、理发,端屎接尿更是常事。老人们衣食住行都是最好的,不舒服了就有员工问寒问暖,还单独开小灶,自己家里也比不上。“我老伴也成了员工,住在这里高兴,能出点力就出点力。”王贵义说,这儿就是他们的家,他90岁老娘也在这儿。“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,像王君花这样的,树碑立传都不为过!”

  74岁的孟明娟给养老院看大门,吃住在养老院,每月300元工资。几年前孟明娟老年丧子,后来患上疾病,生活不能自理,是王君花治好了他的病。孟明娟的老伴瘫痪之后,在养老院一直住到去世。增村镇五保户张联合不慎摔断了腿,也是王君花照顾他直到痊愈。

  爱心在养老院传递

  王君花的爱心感染了所有人,养老院的所有员工都是半义工性质,除了照顾院里的住户,还要打理田地。看着大家劳累,王君花有时会劝员工,说你们即使离开谁也不会说什么,只会感激,员工们就开玩笑说:“你撵不走,我们赖上你了!”

  副院长吴文英儿子在日本,每年去日本3个月,其余时间都全心投入养老院,自己不抱怨什么,却埋怨王君花自己不会照顾自己———由于操劳过度,王君花颈椎、腰椎不好,双腿滑膜炎也越来越厉害。

  养老院的住户们平时都互相照顾。63岁的李明雪在这里住了4年,同屋是两个七旬瘫痪老人。李明雪主动要求搬到这个屋,负起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。记者走进屋里时,他正在喂一位老人吃饭,另一位老人的女婿来探视,大家说笑着,就像一家人。屋里这位77岁的老人家庭条件其实不错,但就是喜欢这儿,过年时家人要接回去都不愿意。

  养老院的美名越传越广,要求入住者也越来越多,如今养老院正在扩建。

 

迁安信息港原创资讯欢迎转载,转载敬请标明出处   爆料热线:0315-5678114

0条评论

评论

更多评论

热门新闻

广告推送